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黎民百姓的别称(黎民百姓的黎是啥),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黎民百姓的别称(黎民百姓的黎是啥)。
网友提问:“黎民百姓”的叫法有什么来历?
优质回答:“黎民百姓”现在的意思基本相当于“平民”,“所有无官职地位的普通人”的意思。
黎民和百姓两个词,基本是互文,也就是互相解释。
那么黎民百姓一词是怎么来的呢?
这两个词最早都出自《尚书》。
《书·尧典》:“黎民於变时雍。”孔传:“黎,众。”可见,“黎民”也就是众民的意思。
《书·泰誓中》:“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。” 孔颖达疏:“此‘百姓’与下‘百姓懔懔’皆谓天下众民也。”可见,“百姓”也是众民的意思。
“黎庶”“黎元”“黔黎”与“黎民”词义近似,也是指天下百姓。
黎的本义“黍胶”,即以黍米制成的一种胶,古代用来粘履,即古人粘鞋用的胶。
由黎的字形可以看到,其中有“黍”字,也就是黄米。相信人人都知道《诗经》的名句:“硕鼠硕鼠,无食我黍”,其实指的就是这种作物。
黄米粘性很高,常常用来做糕,古人也用它来做胶,比如前面提到粘鞋的黍胶。
由此可知,“黎”字通“黍”。
黍有三大特性,其一:数量众多。其二,粘性高,常用来粘鞋。引申意义就是地位卑下。其三,颜色偏黄,制成胶后偏黑。
“黍”(黎)的前两个特性跟平民的特点正好可以类比:平民也是其一数量多,其二地位卑贱。故而众多的平民被称为黎民。
至于黍的第三个特性,也被用在百姓身上,那就是老用“黑色”来表示平民百姓。比如“黔黎”“黎元(玄)”都是百姓的意思,也都有黑色的意思。我们知道百姓也被称为“黔首”,黔就是黑色的意思。而黔和黎是一个意思,可以互文。
至此,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会把平民称为“黎民”。
至于“百姓”则比较好理解,姓即是氏族,各族均有自己的姓氏,“百姓”也就是众多的氏族,慢慢成为指代“天下万民”的词义。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其他网友观点其实,在远古时代,“黎民”和“百姓”这两种称谓代表的是两个阶层。
根据《山海经》中的记载,四千多年前黄帝,炎帝,九黎,夷等族大战。黄帝和炎帝结盟,打败了由蚩尤统领的九黎族,战败的九黎民众成了黄、炎两部落俘虏的奴隶,被统称为“黎民”。
因为黄、炎两部落联盟时共有一百个氏族,每个氏族各有自己的姓氏,所以这些氏族被统称为“百姓”。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,还有成为贵族的资格。
所以“黎民”自然是受“百姓”的统治,是“百姓”的奴隶。
而到了西周时,“百姓”已经成了贵族的通称。这时的“黎民”也称庶民,其包括了自由民、农奴、奴隶,与“百姓”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。
再到春秋末期,宗族世袭制逐渐被破坏,土地私有制的崛起使得“百姓”的地位逐渐降低,其中的大部分人最后降到了“黎民”的位置。自此,“黎民”和“百姓”不分你我,统一称谓了。
其他网友观点黎民百姓就是我们现在草根一族的统称,在封建奴隶社会的时候等级之分很明确,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连穿戴打扮都有区别,头饰,发型,服装都有严格的区分,黎民,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父系氏族的九个部落,九黎氏,坐骑是大熊猫的蚩尤大人就是九黎氏的首领,最早在中原,就是我们河南,后来因为坐骑跑的太慢被炎黄打败了,才被逐出河南,逃到南方,大概就是四川附近,所以现在大熊猫就在那里繁衍生息,继而虞舜,夏禹继续追杀三苗,三苗就是九黎部落的演变,被掳掠为奴隶,故而黎民后来一般指奴隶。
再说百姓,百姓,顾名思义百家姓,姓标志着所出生的血缘关系,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由女性确定的,所以凡出现早的古老之姓,大都从“女”,如姬、姜、妫、姚、姒等姓,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,同姓部落发展大了,就会跟随父亲分出若干氏族,“氏”又成为各个氏族的标志。同姓氏族成员不能通婚,但随着时间的变化,经过若干时代之后,同姓的不同氏族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了,就会产生新的“姓”,这样就又可以通婚了!这就是后来男人掌权之后“氏”又成为了母方的位置,比方说,张门刘氏,缺门德氏,皮门卡丘氏随着阶级的分化,不同氏族就有了高低贵贱之分,故“氏”又以之别贵贱。这就是后来所谓“姓以别婚姻,氏以别贵贱”。“百姓”本义是人们所拥有的各种姓氏,后泛指除天子,主要贵族之外的自由民以上的人们所拥有的普通姓氏。由于等级制度的不断严格,“百姓”最后成为平民的代称。自由民分为贵族和平民,同样一个姓,贵族之姓为“贵姓”,平民之姓泛称“百姓”。所以,发展到今天,黎民百姓就成了一个名词,成语,代表着一个层次,阶级,就是草根,平头老百姓的意思
更多黎民百姓的别称(黎民百姓的黎是啥)请持续关注本站。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