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铃薯腐烂病(马铃薯坏腐病)

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马铃薯腐烂病(马铃薯坏腐病),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马铃薯腐烂病(马铃薯坏腐病)。

马铃薯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。

马铃薯要是感染了软腐病,块茎组织呈白色或乳白色,并出现水渍状,切开后受害组织会出现清水样液体。另外,受害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因为质地和硬度差异而界限分明,一旦暴露于空气或被干燥,腐烂组织先变黑其后变得黏滑,最后变成淡褐色白垩状团块。

染病晚期,腐烂组织经常变得黏稠、黏滑或黏液状。从块茎皮下看,软腐组织首先呈水渍状并有些透明。患病组织和健康组织间边缘后来可能会形成褐色条带,大多数腐烂还有恶臭气味。

软腐病细菌通常在腐烂种块以及土壤中存活,并通过土壤水分、昆虫和空气悬浮物传播。马铃薯收获后,在储存时因温度变化易发病。

现在,控制软腐病的措施主要有:一是收获时要防止机械伤,对受伤的薯块及时捡拾出来,不要和好薯一起存储;二是存储时尽量不要磕碰,避免对薯块造成创伤;三是有适宜的温度条件。马铃薯收获后,要是气温变化幅度太大,薯块易受伤,因此,在仓储时,先将温度调在12℃持续5天左右,让薯块对创伤进进行自我修复。

天下薯事,尽在薯界风云! 您的关注、点赞和留言都是对薯界最大的鼓励和支持,深为感谢!

马铃薯软腐病有什么发病特点?马铃薯软腐病是由几种欧文式菌单独或者混合感染导致,主要危害位于贮藏期马铃薯茎块的一种细菌性病害,目前发病较为广泛,必须加以重视。

马铃薯软腐病危害症状:此病害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和贮藏期马铃薯的茎块上。被感染的茎块,气孔轻微凹陷,表面呈棕色或者褐色,并出现水渍状。在气候干燥条件下,病块会变硬、变干,病变组织坏死并凹陷,最后发展到腐烂时,软腐组织呈湿的奶油色,前期无气味,后期有臭气、粘液。

传播途径:软腐病是细菌性病害,而且属于厌气细菌,易在水中传播,软腐病的侵染循环和黑胫病相类似,都是从其他病斑进入造成二次侵害。一般通气不良、土壤积水、水洗的马铃薯上有水膜造成厌气环境,这样更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
防治措施: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,做好排水排涝措施,加强田间通风、透光度以及降低田间湿度,抑制病菌滋生;发现个别病株及时拔除,并用生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,减少田间侵染源;发病初期可用50%百菌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。

更多马铃薯腐烂病(马铃薯坏腐病)请持续关注本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