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选择论语中的一句话进行解读,600字(论语中挑选一则谈谈感悟),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选择论语中的一句话进行解读,600字(论语中挑选一则谈谈感悟)。
网友提问:如果在《论语》挑选一个最重要的字,你会选哪一个字?
优质回答:如果让我从《论语》里选一个字,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“仁”字,一个“仁”,足以代表孔子的思想,足以体现儒家的内核。
有人说,先秦诸子“卓然自树壁垒”,而孔子与众不同之处就是“仁”。
“仁”,是孔子思想的核心,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根本,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。孔子一生,周游列国十四年,求见国君七十多,就是为了宣传他的“仁”的思想。
关于“仁”。
关于“仁”,孔子在多个场合都说到。《论语》里一共有109次提到“仁”,可见,“仁”在孔子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。子曰:“巧言令色,鲜矣仁!”子曰:“刚、毅、木、讷近仁。”樊迟问仁。子曰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”“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为仁矣?”子曰:“可以为难矣,仁则吾不知也。”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。”请问之。曰:“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这些话,都是孔子对“仁”的精炼概括。
什么是“仁”?
“仁”就是懂得孝悌。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,谨而信,泛爱众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就是说,君子应该致力于树立孝悌这一根本,根本树立了,“道”就由此而生了。孝敬父母、敬爱兄长,这是“仁”的根本啊! “仁”就是克己复礼。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”孔子弟子顔渊曾经问孔子什么是“仁”?。孔子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?”你做到克己复礼,天下人都赞许你,要做到仁,需要靠自己!顔渊又问孔子“仁”的具体条目。孔子说“非礼忽视,非礼忽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说得非常地具体,就是你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礼,这才是真正的“仁”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,对孔子十分的尊敬,每次看到孔子站在中庭思考问题时,生怕打扰父亲,都是匆匆地快步走过去,这就是礼!这就是孔子言传身教的真实体现!
“仁”就是重礼勿怨。孔子弟子冉仲弓问孔子什么是“仁”?孔子说:“出门如见大宾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无怨,在家无怨。”出门要恭敬谨慎,使唤百姓要严肃庄重,自己不愿意承受的,不要加到别人身上,在邦、在“家”做官做事都不要怨天尤人。
“仁”就是仁者爱人。孔子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“仁”?孔子说“爱人”。人具有了“仁”心,才能够去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,才能够立足于人生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《论语》里记载,据说他的弟子冉伯牛得了麻风病,孔子去看望他,从窗户外伸手握着冉伯牛的手,说:“死亡,这是命啊!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!”顔渊死了,孔子说:“唉!老天要了我的命!老天要了我的命!!”正是因为孔子具有仁爱之心,才这样爱自己的弟子,弟子们也才一生跟着他。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,孔子的这种“仁”,是具有生命的关怀意识的,是具有生命情怀的,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间大爱至爱!
“仁”就是博施于人。孔子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,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广泛地施惠于民众,并给有需要的民众以帮助,怎么样,可以说是仁吗?”孔子说:“何事于仁!必也圣乎!尧舜其犹病诸!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意思是,这何止是仁啊,这一定是圣了!尧、舜大概还担忧达不到这种境界呢!
“仁”就是献身精神。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就是说,真正的志士仁人,为了仁,有时候是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的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人闪耀于民族史册里。“贤哲不同才,论心则皆仁。”民族英雄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牺牲精神就是至人之仁。一九三六年冬天,陈毅军长被围困在梅岭时,估计是必死无疑了,于是写下著名的《梅岭三章》这三首绝句,其中一首写到“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”,这种精神就是孔子这种“仁”的思想的一脉延续。陈毅同志虽身处危难之中,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始终矢志不渝,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,必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,克难攻坚,激励我们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道路奋勇前进。
“仁”之内涵如此丰富多彩,实在佩服孔子思想的深邃深刻深广!
其他网友观点如果让你选一个《论语》中最重要的字,你会选哪一个呢?如果我来选,我会选《论语》的第一个字:学。我觉得《论语》由“学”字起文绝非偶然,就像老子《道德经》第一个字“道”一样。人若知学向学善学会学,人若坚持天天学,人若每天学有所得,人若能每天临睡前问自己一个字“学”:学了吗?学什么?学的结果如何?那人生一定会过得充实而有意义!正如伟大所说: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!还有比天天向上的感觉更好的人生吗?所以,读《论语》第一字需格外用力,人生座右铭有这一字足也!
如果再让我选几句人生要义,我会选《论语》前三句。 古有语云“半部论语治天下”,那是对安邦治国的大人物说的,对于普通人,治好自己的人生,哪里用得着半部《论语》,以我看,三句足也。哪三句这么重要?这就是《论语》开章明义的头三句话: 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第一句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讲“学”对人生修养的重要,其实就是如何自我修养。一个人,如果知道学习,爱好学习,天天学习,并以学习为人生最大快乐,这样的人生修养能不高吗?孔子就是一生向学,故能成为圣人。想来我们普通人,活到老,学到老,也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,受人尊重的人,内心充实的人,有着很高文化道德修养的人。一旦成了这样的人,“不亦悦乎”,那就是一个拥有快乐人生的人,一个幸福的人。所以,每天睡前问一下自己:今天学了吗?今天学了什么?人生如何不成功!不快乐?
第二句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讲“朋”的重要,其实就是讲如何与别人相处,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。对待别人,都若有朋友自远方来,快乐地接待他,并让他快乐,皆大欢喜,什么样的人处不好呢?这里讲的是与人相处之道。也是待人接物的最高之道!朋友来了,无论自己心中有多少不快,又正遇到什么棘手之事,面子上一定要笑脸相迎,制怒而不迁怒,这样就会成为一个受别人喜爱与尊重的人。朋友遍天下,有事众人帮,如何不成功?
第三句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是做人的最高境界,虽然很难达到,也要去追求。我们常遇到别人不了解自己,误解自己,委屈自己,这时,高兴是不可能的,也没必要,但要尽可能做到不生气,不发怒,相信公道自在人心,相信问心无愧,不怒不气不急不躁,以柔克刚。孔子用词很精准,“不愠”,而不是“悦”与“乐”,就是要做到不动气不动怒,已经足够了,这就是君子,而君子正是孔子修心养性为人的最高理想与境界。人生在世,哪有不受委屈不受误解的,甚至无端受伤害打击的时候也有,这个时候,若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过激,而坦然待之,以德报怨,总有事实澄清的时候,反而更令人尊重。做到这一点很难,做到了就是君子,也就是我们平时很称赞的“这人很有涵养”。
都说“论语”微言大义,一字不易,在这三句中体现的也很突出。为什么“学而时习之”得到的快乐用“悦”字,“有朋自远方来”得到的快乐用“乐”字?两个字其实表达的是同一种喜悦快乐的心理状态与表情,可是孔子偏要区别开来,而且这俩字还不可以互相替换,何也?原来“悦”是形声字,心字旁,表喜悦,侧重心理活动。也就是说,学习有了快乐,有了进步,有了成绩,要谦虚,不要骄傲,要把那种快乐隐藏在内心,不要张扬表露,因为骄傲容易使人退步,而且也招人嫉妒,大不利。对待朋友呢,快乐要表现出来,要挂在脸上,要让人家看到,所以用了会意字“乐”字,侧重表情动作,就是要用各种形式把内心的快乐体现在外观,充分表现出待友的热情,让别人能够感受到,而此时内心有再大的不快,就要忍下去。看,一字之别,差之大矣,经典就是经典,不服不行!
其他网友观点答:"仁"。
更多选择论语中的一句话进行解读,600字(论语中挑选一则谈谈感悟)请持续关注本站。
发布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