贾宝玉为什么走不出大观园(贾政为什么在大观园中不肯定贾宝玉)

很多小伙伴比较关心贾宝玉为什么走不出大观园(贾政为什么在大观园中不肯定贾宝玉),本文带大家一起看看贾宝玉为什么走不出大观园(贾政为什么在大观园中不肯定贾宝玉)。

网友提问:

为什么贾府不在大观园外给宝玉找媳妇?

优质回答:

这的确是让读者感到疑惑的问题。既然贾府势力那么大,在社会上影响广泛,为什么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仅仅局限在贾府之中呢?不在大观园之外找媳妇呢?

说起这事来还真有的唠叨。

贾府

首先,当时的社会是封建社会,是允许近亲结婚的,贾府在这方面已形成传统。什么姑家表姊妹,姨家表姊妹都可以喜结连理,这叫亲上加亲。由于这种关系,相互间比较了解,有些问题相对来讲比较好处理。那会儿,还不懂什么优生优育,只要成家,能传宗接代,过上好日子就足够了。

其二,封建社会最讲究门当户对,而贾府声望与地位在社会上降低了,没人敢参与贾府中的事了。贾宝玉出生时,贾府就开始衰落了。宁国公和荣国公的爵位,只有贾敬袭爵,只是个五品官,走的根本不是科举之路。只有一个女儿元春是皇妃,没实权。在封建社会很讲究科举选拔进阶,而贾府却只指望着吃祖上老本在社会上混,这样的家族怎么能不降低威信,低人一等呢?贾府的政治地位,到了宝玉这一代很一般了,已经走下坡路了。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家,面对贾府的衰落,不可能上门提亲了。例如“四大家族”之一的王子腾,他在朝廷官至九省总督、内阁大学士、当朝的一品宰相,她的女儿却嫁给了与王子腾职位差不多的人家了。为什么不嫁给宝玉呢?想当年王家嫡女,王子腾的姐姐王夫人嫁入了贾府,当时贾府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,现在形势变了,王家在朝廷的权势,要比贾府强多了,已经门不当户不对了。贾府已经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婚姻,在社会上没人提得主了。即便有这样亲近的亲戚,当时的社会也允许结为妔俪,王子腾也是不可能那么做的,原因很简单,门不当户不对了。当时传统婚姻观是“男低娶,女高嫁”,现在贾府门槛不高了,人家王子腾不可能把女儿送进贾府的。

贾宝玉

其三,贾府内部形成了一个谈情说爱的婚姻市场。例如宝玉和林黛玉、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,为此事还出现了激烈的斗争。贾府内成了谈情说爱的亲戚窝,什么姑家姨家表兄表妹,只要相亲相爱就可以亲上加亲,根本没有什么优生优育的思想观念,更别说什么意识了。既然贾府内部有了这么多的婚姻资源,宝玉何必从大观园以外找婚姻呢?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,与薛宝钗的感情纠葛,总之,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在围着宝玉转,一个是姑家表妹,一个是姨家表姐,尤其是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到了凝固的,撕裂不开的状况,怎么可能再从大观园以外找呢?在这方面贾府掌门人贾母心里很有数。她曾经对道士给宝玉提亲时回复过:“宝玉命里不该早娶,等大一些再说。”这说明,贾母对宝玉的婚事不敢松口,同时,也是对外宣布,以后,请不要再给宝玉在外面介绍对象了。

其四,贾宝玉在社会上影响不好,人称浪荡公子哥,纨绔子弟。例如,贾宝玉与薛蟠、冯紫英等聚众喝酒,这些人都是不务正业的男孩。贾宝玉聚会期间结识了朝廷忠顺王府的琪官蒋玉菡。就为这事,无意中得罪了忠顺王,引出了一场暗中恶斗,贾府后来遭查抄,这事也是导火线之一。贾宝玉不爱读书,游手好闲,吃喝玩乐,鄙视仕途,看淡金钱,从不关心家族兴衰之事。他的不思进取,贪图享乐的名声传扬四邻,谁家愿意把女儿嫁给这样的公子哥?对贾宝玉,贾府掌门人心里最有数了,绝对不能允许贾宝玉从大观园之外娶媳妇,为什么?担心担心贾府的在社会上的名声!一旦在外娶了媳妇,在社会上贾府的名声会更加糟糕。

贾宝玉、林黛玉、薛宝钗

综上所述,贾府不能给宝玉在大观园之外找媳妇,无论从当时的封建社会,门当户对之风,还是贾府内部近亲结婚的传统理念,贾宝玉本人的性情,都不可能,也不允许贾宝玉在大观园之外找媳妇。

其他网友观点

因为贾府重视宝玉,在挑选媳妇的问题上非常谨慎。

挑选人才,要有个标准吧?贾母说“模样儿性格难得好的”,就是贾府的择媳标准。

“模样儿好”,这还能相看。“性格好”,怎么可能通过相亲的一两次见面确定?所以要符合这两个标准,最好是从知根知底、亲戚故交的范围里选。

大观园几乎是京城的“黄浦军校”了,人才辈出,连亲戚的亲戚如李绮、李纹、邢岫烟、宝琴也愿意来此居住,借以沾染“文采风流”的文化气息,提升自己的软实力,贾家还需要到外面去找吗?

(为了 严谨,补充一句:宝琴是跟着贾母住的,不在大观园。但是贾母出差的时候,她也在大观园里住过。而除了睡觉的大部分活动,她都是在大观园里的。所以把她归在大观园里,也并没有错)

宝玉再宝贝,也只能娶一个妻子。贾家再大,也只有一个“宝二奶奶”的位置。已经有出色的黛玉、宝钗、宝琴这些人才供选择了,再跑到外面去找,有必要吗?

其他网友观点

贾府不在大观园外给宝玉找媳妇,是因为有权主宰宝玉婚姻的人心仪的宝二奶奶人选在大观园内。

贾母一心撮合宝黛姻缘

黛玉的母亲贾敏,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。贾敏死后,贾母将病弱的黛玉接来贾府,万般垂怜,把对女儿的爱和外孙女的爱,都奉送给了黛玉。

第五十七回,紫鹃对黛玉说:

“公子王孙虽多,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,今儿朝东,明儿朝西?要一个天仙来,也不过三夜五夕,也丢在脖子后头了,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。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,若是姑娘这样的人,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;若没了老太太,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。”

紫鹃道出的,是那个时代上流社会夫妻之间的普遍状况。公子王孙们从小生长在富贵窝,骄奢淫逸,没有不三房五妾的,鲜有长情的。再漂亮再有魅力的女子,在他们那里也不过是三夜五夕的新鲜尽头。新鲜感过后便抛诸脑后另择新欢。

若娘家有人有势,夫家有所顾忌,还好点。可黛玉无父无母无兄弟,无人照拂。若嫁一个薄情郎,身后再无依恃,便只能凭着别人欺负了。

紫鹃所知的状况,也是贾母深知的。若将黛玉嫁出去,等待她的极有可能是巨大的深渊。为黛玉计,最好是将她嫁给宝玉,留在贾府。黛玉从小在贾府长大,上上下下都熟悉,减免了被人欺负的风险。

第二十九回,贾母回绝了张道士为宝玉提的身家富贵又聪明漂亮的十五岁小姐,又说:

“你可如今打听着,不管他根基富贵,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,来告诉我。便是那家子穷,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,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。”

贾母为宝玉择寻媳妇的标准,是不看家世,只要模样好性情好就行。

黛玉秉绝代姿容,具稀世俊美,模样出类拔萃。黛玉聪慧伶俐,会说话,与宝玉言合意顺,脾性相投。容貌和性格,都符合贾母对宝二奶奶的期待。

在贾母立场,撮合宝黛婚姻,疼顾了黛玉,又为宝玉觅得佳人良伴,是最理想的一种安排。她无需为宝玉去外面寻找媳妇。

王夫人最满意的儿媳是宝钗

宝钗是王夫人亲妹妹薛姨妈的女儿,她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亲昵。

宝钗精明善处世,大方又谨慎,处处表现的豁达有涵养,这样的性格也是谨慎的木头人王夫人喜欢的。

宝钗脸似银盆,眼如水杏,容貌没得挑。

宝钗出身于与贾府并称金陵四大家族之一薛家,根基富贵。家世也没得挑。

从外貌到性格再到家世,宝钗都令王夫人满意。而且她们还有血缘之亲,这更令王夫人心满意足。

最令王夫人满意的儿媳人选就在大观园,她也无需出外找儿媳。

王夫人和贾母,一个是宝玉的母亲,一个是宝玉的祖母,她们都具有为宝玉择选媳妇的权利。她们均有心属的人儿在胸,不会再考虑去外面为宝玉找儿媳。因此宝玉的婚姻,一直围绕着黛钗之争进行,已经没有第三方介入的可能。

更多贾宝玉为什么走不出大观园(贾政为什么在大观园中不肯定贾宝玉)请持续关注本站。